齐水长青
九天揽月总不及,恰似飞鸿踏雪泥

我不想做天才,也不想改变世界了

2021.8.4


之所以不想做天才,是因为人们总说,凡历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大多是旷世奇才,然后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最终才做出伟大贡献,继而成为伟大的人。也就是常说的百分之几的天才加百分之几的汗水之类。当然,“不想做天才”这话听来好笑,因为总让人觉得是“我本可以成为天才,现在选择放弃不做了”。对于一个活了二十几年,周围人也没觉得有什么天才的人,说出这样的话确实引人耻笑。可我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是“一个正常人想成为天才”这样的设定,颇具愚公移山的感觉,当然你说是痴人说梦我也不反对。

这样想,这样说,是因为我刚看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其中有篇文章里提到一个“自激”的概念,通俗讲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说把麦克风冲着音箱,马上就会发出愈来愈大的“啸叫”。他在文中本是想表达这种正反馈行为在欲望满足上刹不住车的恶劣结果,但却意外地点醒了我,让我发现这本是一种客观原理,且是一种强大地原理,把它用好会有惊人的效果,比我们常说的“良性循环”厉害得多。

上文做好了铺垫。为什么我不想再做天才了呢?因为我早就发现,普通情况下最好的状态,也就达到“良性循环”,而这样远不可能达到天才们的程度。继而又遐想:天才们小时候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呢?难道也是我要努力成为天才吗?原来的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今天在王小波书中读到“自激”这个概念,种种背景叠加下,马上就一激灵有了个新解释。我怀疑,天才之所以做出伟大成就,就是因为“自激”这种原理的存在。如果把“良性循环”和“自激”形象化地画成图,那大概是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的图像之间的差距吧。

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当你想尽办法成为天才,甚至这个念头一出来那一刻,就注定了不可能成功。各种鸡汤、励志等说你要努力如何如何的砸来,你也被鼓动着去进行极其艰辛、刻苦的努力,最好的假设,进入“良性循环”并持续增长,那也还真是遥遥无期。认识到这儿,我就幡然醒悟:反者道之动啊这是!还做什么天才,还改变什么世界!这都不是心有余力不足了,简直南辕北辙。真正的成功,可能就来自于这种多发于病态的原理——自激:你需要忍耐的东西,人家享受的不得了,甚至觉得再来个超级加倍,加完倍后,对此的喜欢享受更是倍增,以此往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哈哈,争个锤子噢!卷个锤子噢!做什么天才噢!改变什么世界噢!当什么人生赢家噢!哪里吸引你就往哪里钻就好了,至于在别人定的标准里与别人竞争,活在梦里哈哈哈。真能进入“自激”的状态,何愁原来那些“求之不得”,都是不经意间让别人发现的罢了,发现不了就发现不了,于我何加焉。